如何从财务分析找到绩优股?

一般投资者判断绩优股只看3个指标,即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效益,如果这3个指标都好的话,那就是绩优股,反之就是假绩优股,真是这样吗?作为一个绩优股,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都要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光具备这几点还不能把它看成真正的绩优股。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这里需要判断一下,这个上市公司的利润高、净资产收益率高、每股收益高,究竟是靠自己的本事做出来的,还是靠别人恩施、靠外快收入获得的呢?若是前者,我们承认这个上市公司已具备了绩优股素质,只要股价处于相对低位,那它就是一个很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投资者对它就可采取逢低吸纳,长线持有的策略;若是后者,那只能说它是冒牌的绩优股,看准时机炒一把是可以的,但如果把它当做绩优股看待,长期投资就会很大的风险。因此,一个上市公司光有利润还不行,还要看这个利润是怎么来的?无庸讳言,沪深股市中很多上市公司利润的取得并不光彩,这些利润不是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而是来源于非正常性收入,来源于别人的恩赐。对此,市场曾有很多非议,但由于中国股市的现状,人们对这种现象的存在更多的只能表示一种无奈。上市公司那部分不光彩的利润获得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补贴收入、转让收入,已成为一些上市公司利润同比增长的主要方式。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地方或系统内的优秀企业,它起到了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对外融资的窗口作用,因而成为地方政府和行业领导眼里的重中之重,保持公司的良好形象已成了责无旁贷的任务。所以回顾这几年的报表,有的上市公司每个会计年度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的利润来自政府补贴或退税。我们这里举一个例子,深市的“新大州”,前几年该股至少有40%利润来源于政府的慷慨支持,所以它曾经一连几年都跻身于绩优上市公司之列。

第二,资产置换的不等价交易,已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把“利润”做大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沪市的“粤海发展”,1988年中中期财务报表发布时,它净资产收益率位于沪深股市榜首,每股收益在沪深排名第四,但是它43.3%的净资产收益率和0.57元的半年股价受益,几乎都是来源于资产置换的不等价交易。该股1988年中期利润总额3640万元,其中营业利润才92万元,主要是一笔关联交易产生的投资收益3534万元。公司把其名下的正大餐饮40%股权卖个母公司的一家关联企业,该40%股权原投资56万美元(越400余万人民币),到1997年年底净值仅132万元,而到1988年5月出让评估时净值变为48万元,就是这样一块“烂资产”,卖价4000万元,扣除原投资的400多万,获投资收益3500多万,使其每股收益达到5角多.

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显然,像“新大州”、“粤海发展”的利润都不是靠自己本事做出来的。这种利润来源极不可靠,纯属偶然性、突发性收入,难道投资者能以此为根据把它们当做绩优股看待吗?当然不能。“新大州”、“粤海发展”这些非正常利润取得的事实几年前发生的,类似它们的情况在进入到新世纪后并没有减少,现在有的上市公司做的比它们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之所以不举现在发生的例子,而特地举几年前“新大州”、“粤海发展”这一样的事例,是想让善良的人们知道,这些靠别人恩赐得来的利润并没有就此让这些上市公司获得新生,而当时投资者把它们误认为有投资价值、有发展前景的股票,高位买进,长期持有,现在一个个都成为了深套赔钱的冤大头。在股市中时间最能说明问题,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冒牌绩优股的“新大州”、“粤海发展”,目前都透露了真相。“新大州”2000年年报披露净利润亏损13865万元,每股亏损0.19年;“粤海发展”2000年年报公布,净利润亏损791万元,每股亏损0.15元,净资产收益率也从43.3%滑至-75.94%,名次从原来1998年中期沪深股市排名第1跌至现在的第1045名(截止2000年12月31日沪深股市A股总共为1068家)。

我们举这两个股票的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一个上市公司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把主营业务做大,这样获得利润才是真正的利润,而那些靠外界志愿、靠捞外快获得的利润是不可靠的。它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今年有了明年不一定再有。投资者千万不要把这些纯属偶然获得利润当做上市公司的正常收入,并以此作为评价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根据来选择股票,这样去认识问题和进行股票操作的话,那十有八九要出大错。

涨(54)
投资有风险,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够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