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重工2023-05-29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海陆重工2023-05-29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微信
微信
QQ
QQ
QQ空间
QQ空间
微博
微博
股吧
股吧
日期 股票名 调研地点 调研形式
2023-05-29 海陆重工 公司会议室 特定对象调研,现场参观
PETTM PB 股息率TTM 总市值 换手率
14.69 1.33 - 51.38亿 1.52%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单季度)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归母利润同比(%)(单季度) 归母利润同比(%) 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5.67% 5.67% 26.03% 26.03% 9.23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单季度) 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单季度) 毛利
24.72% 24.72% 9.23% 9.23% 1.15亿
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 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 营业总成本/营业总收入 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带息债务 研发费用/总市值
2.68 11.06 89.80 91.01 -
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资产负债率 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 息税前利润
444.23 194.05 39.85% -0.07% 0.47亿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带息债务 财务数据报告期
业绩预告
公告日期
报告期
业绩预告变动原因
-0.78亿 0.41亿 2024-03-31 - -
参与机构
华泰证券,德邦证券,安信证券,民生证券
调研详情
一、公司主营业务简单介绍

2008年公司上市,当时主营业务为工业余热锅炉、大型及特种材质压力容器及核安全设备的制造与销售。2015年,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了张家港市格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权,格锐环境主营业务为固废、废水等污染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的环境综合治理服务。2016年,公司成立张家港海陆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光伏电站运营。经过收购及整合后,公司现有主营业务变化为工业余热锅炉、大型及特种材质压力容器及核安全设备的制造销售;固废、废水等污染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的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光伏电站运营三轮驱动的业务格局。

二、余热锅炉行业及产品介绍

锅炉行业的发展主要受下游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焦化、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需求决定。随着国家“双碳”系列政策的持续落实,余热锅炉作为重要的节能环保设备,发展空间很大。

在余热锅炉制造业务方面,公司所持有的产品制造资格证书及资质认可证书居国内同行业首列。公司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海陆”品牌也被誉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同时,公司是国内研发、制造特种余热锅炉的骨干企业,工业余热锅炉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前列。公司是国家干熄焦余热锅炉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单位之一,在转炉余热锅炉和有色冶炼余热锅炉等领域也始终保持市场领导地位。

公司已形成以节能、降排、环保的新型余热锅炉为主导的系列产品,产品覆盖钢铁、有色、焦化、石化、建材、化工、造纸、电力等各个应用领域,市场占有率高。

三、压力容器行业及产品介绍

在目前各政策的执行及行业发展的影响下,煤化工市场总体向好发展。在压力容器制造业务方面,公司持有A1、A3级压力容器设计资格证与制造许可证。公司生产的大型及特种材质压力容器,主要用于煤化工、石油化工、炼油、精细化工等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换热器、分离器、反应釜、储罐、塔器、过滤器、蒸发器等。目前公司压力容器订单稳定,制造能力逐步提高。

四、核电行业及产品介绍

在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电项目的规划下,核电审批常态化,装机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公司于1998年即取得核安全设备制造资格。公司核安全设备包括:安注箱、堆内构件吊篮筒体、堆内构件吊具、乏燃料冷却器、硼酸冷却器、冷凝液冷却器、再生式热交换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稳压器卸压箱、硼酸贮存箱、容积控制箱、应急补水箱、柴油机主贮油罐、安全壳内换料水箱返回槽等。

公司为上海第一机床厂加工的堆内构件吊篮筒体,是制造核反应堆的心脏设备,该产品的成功研发与生产,替代了一直依赖国外进口的状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公司在民用核能领域累积了丰富的制造和管理经验,并完成多个项目的国际、国内首件(台)制造任务。服务堆型包括但不限于二代+堆型、三代堆型(华龙一号、国和一号、AP1000、VVER、

EPR)、四代堆型(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以及热核聚变堆(ITER)等,涵盖了国内外的各核电机组。

五、公司2023年经营目标

2023年以来,公司各业务板块将继续深入协同,2023年度所定经营目标新签合同预计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虽然是公司内部管理控制指标,但公司也将会一如既往的提升产品质量和产能利用率,持续开拓新市场,实现业务增长目标。

六、公司未来战略规划

公司目前设备制造主业在手订单饱和,环保主业机遇良好,未来在深耕主业的同时,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力度,加强管理与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kimi总结

								

免责声明:数据相关栏目所收集数据,均来自第三方个人或企业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网站公开发布数据,数据由计算机技术自动收集更新再由作者校验,作者将尽力校验,但不能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 阅读本栏目的用户必须明白,图表所示结果或标示仅供学习参考使用,均不构成交易依据。任何据此进行交易等行为,而引致的任何损害后果,本站概不负责。

我的收藏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获取更多数据
关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