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精密2023-11-15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华锐精密2023-11-15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微信
微信
QQ
QQ
QQ空间
QQ空间
微博
微博
股吧
股吧
日期 股票名 调研地点 调研形式
2023-11-15 华锐精密 - 特定对象调研
PETTM PB 股息率TTM 总市值 换手率
28.52 3.67 - 43.07亿 1.32%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单季度)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归母利润同比(%)(单季度) 归母利润同比(%) 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13.24% 13.24% -28.69% -28.69% 10.10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单季度) 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单季度) 毛利
37.24% 37.24% 10.10% 10.10% 0.63亿
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 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 营业总成本/营业总收入 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带息债务 研发费用/总市值
4.97 13.93 89.53 2.20 0.0034
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资产负债率 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 息税前利润
275.06 189.35 45.91% 0.30% 0.28亿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带息债务 财务数据报告期
业绩预告
公告日期
报告期
业绩预告变动原因
-1.78亿 5.81亿 2024-03-31 - -
参与机构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朱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相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调研详情
一、请介绍一下国产刀具市场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国内刀具企业在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成果和开发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把控刀具性能的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部分国内知名的刀具生产企业也已经能够凭借其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较高的研究开发实力为下游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切削加工解决方案。国产刀具向高端市场延伸,凭借产品性价比优势,已逐步实现对高端进口刀具产品的进口替代,加速了数控刀具的国产化。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刀具市场总消费规模约为464亿元,进口刀具规模为126亿元,绝大部分是现代制造业所需的高端刀具。2016年—2022年进口刀具占总消费的比重从37.17%下降至27.16%,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数控刀具的自给能力在逐步增强,进口替代速度加快。

二、请介绍一下国产刀具与进口刀具的主要差异?
目前国内刀具与进口高端刀具的主要差距体现在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性以及提供整体切削解决方案的能力上,因此未来刀具企业的竞争主要在于技术竞争。未来随着国内刀具企业研究成果和开发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有望进一步加快进口替代速度。

三、请介绍一下公司的研发优势?
公司一贯秉承“集中优势、单品突破”的研发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和先进研发设备,始终聚焦于硬质合金数控刀具核心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创新。一方面,公司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打造了一支老中青梯度合理、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技能扎实的研发人才队伍,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研发技术人员125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3.60%,覆盖了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刀体和整体刀具等研发领域,特别是总工程师高荣根奠定了公司在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基体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建立了模拟真实应用场景的切削试验室,配备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刀具跳动检测、磨损测量等先进加工检测设备,能够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切削性能快速做出准确的评价,提升研发效率。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有效授权专利58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依托公司研发优势,公司核心产品在加工精度、加工效率和使用寿命等切削性能方面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进入了由欧美和日韩刀具企业长期占据的国内中高端市场。

四、请介绍一下公司的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生产模式,且以自主生产为主,仅在产能不足时,通过部分工序外协加工来补充产能。
公司销售部根据客户订单要求的产品规格、交货周期和数量等信息生成生产指令卡,由生产部门组织生产。由于公司产品需经过配料、球磨、喷雾干燥、压制成型、烧结、研磨深加工和涂层等生产工序,标准生产周期一般为5-7周左右,因此公司对市场需求较稳定的产品设置适度安全库存,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建立了从材料入厂检验、制程检验、半成品和成品入库检验等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检验程序和工艺控制程序,确保产品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整体质量的稳定可靠。

五、请介绍一下公司销售模式发展情况?
公司目前采取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公司在成熟的经销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直销团队的建设力度与直销客户的开发力度,目前在航空航天领域客户开发取得一定进展。直销推广要求公司对于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这对于公司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技术服务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六、请介绍一下公司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情况?
公司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046.2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04.1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327.6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04.4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275.4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15.92%。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开拓市场,推动新增产能落地,产品供应能力增加,产销量同比提升。

七、请介绍一下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的原因?
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105.22%,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

八、请介绍一下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财务费用情况?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费用为2,130.05万元,同比增长241.64%,主要系可转债利息支出增加所致。

九、请介绍一下公司的整体刀具项目对于公司业务的提升?
硬质合金切削刀具根据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可转位刀具、整体刀具和焊接刀具。其中传统焊接刀具由于无法适应现代制造业高效、高精度的加工要求,将逐步为可转位刀具与整体刀具所替代。
公司现有产品主要为可转位刀片,通常应用于粗加工和半精加工领域。整体刀具中的整体铣削刀具主要覆盖平面、轮廓曲面精加工和超精加工领域的需求,整体钻削刀具主要覆盖小直径孔加工领域的需求。
公司的整体刀具项目实施后,将大幅增强公司在精密加工领域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精密加工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将提升公司综合金属切削服务能力,为公司实现成为国内领先的整体切削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请介绍一下公司针对募投产能消化的规划?
在技术开发方面,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研发人才,提升研发水平;同时加强和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合作平台,提高公司的基础研究水平。公司将通过一系列技术强企计划,实现在硬质合金数控刀片方面的整体实力接近或达到日韩刀具企业水平。
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会进一步完善现有经销商体系,深化与现有优质客户的合作关系,充分挖掘客户的市场潜力。同时,公司将积极推进国内直销客户以及海外新客户开拓,进一步拓展公司客户群体。
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将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创造新的用人机制和政策环境。一是加快人才培养,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完善人才激励、培训机制,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尊重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十一、请介绍一下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的规划?
公司将继续加大优势产品推广力度,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高端装备制造展,全面提升公司整体形象。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经销渠道布局,有计划的针对大型产业集群周边进行经销商布局,让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能进一步贴近机械加工终端用户需求,与各产业集群进行深度融合;完善海外流通经销商布局,提升产品海外认知度,为公司未来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基础;同时随着公司产品品类的完善,综合金属切削服务能力的提升,公司将争取与国内一些重点行业重点客户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定制化的整体切削解决方案和应用服务。通过直销与经销、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销售规模,完成产能消化。

十二、请介绍一下刀具行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1)现代切削加工对刀具基体材料、涂层材料、刀具结构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高速、高效、高精度的现代切削加工需求不断升级,开发与现代切削加工相适应的刀具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这对于刀具基体材料、涂层材料、刀具结构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2)现代切削加工对刀具企业的综合金属切削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伴随现代制造企业对高速、高效加工的不断追求,传统供应标准刀具的方式将无法适应这种需求的转变,刀具企业根据客户的加工成本、效率要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与服务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十三、未来刀具行业的竞争情况以及公司将如何应对?
未来刀具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良性的竞争有利于刀具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性能的提升。公司专注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在人才引进、装备购置、研发支出、市场拓展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公司坚持技术驱动,深入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快高端品牌建设,此外,公司在基体材料、槽型结构、精密成型和表面涂层的技术储备能帮助公司有效应对市场竞争。
kimi总结

								

免责声明:数据相关栏目所收集数据,均来自第三方个人或企业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网站公开发布数据,数据由计算机技术自动收集更新再由作者校验,作者将尽力校验,但不能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 阅读本栏目的用户必须明白,图表所示结果或标示仅供学习参考使用,均不构成交易依据。任何据此进行交易等行为,而引致的任何损害后果,本站概不负责。

我的收藏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获取更多数据
关闭 X